分了兩周把這本原則看完了,總體來說,我覺得第一段的生活篇,比較適合一般人閱讀,而第二段的工作篇,可能比較適合一些擔任主管職或是老闆們閱讀,雖然好像適合閱讀的對象不同,但是貫穿本書的原則還是著重在那五個步驟:
目標→問題→診斷→設計→執行
只是在工作方面,問題可能來自公司內部四面八方,即使有了明確的公司目標,但能否有效的界定問題,確定問題的來源,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在工作篇中,作者提出了大量的原則(真的是超多)來協助讀者如何釐清問題,並且診斷問題,當然作者也很明確的說明,並不是每一條原則都是適用每一個公司,找出自己適合的原則,依循五步驟的方式來帶領公司,才是作者這本書的初衷。
在工作篇中,我大致把它分為兩個主題,分別是「人才」、「文化」,以下就簡單地提出這兩個主題的心得
#人才
對於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讓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情,那麼如何確定合適的人選呢?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排序依據,按順序為價值觀、能力、技能。價值觀與人際關係緊密連結,價值觀相同的一群人,合作起來更加順利。而能力則表現在思考與行為模式上,諸如具有當責、同理心或是創造力等都是在指一個人的能力,而技能則指的是可以學會的工具,像是語言、程式編譯等等。由此順序來看,對於某個職位的工作內容,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該職位所應具備的能力,而不是一昧地追求該職位的技能。
#文化
一個公司的文化,決定了一間公司的特性。在眾多文化中,作者特別強調必須具備「有效的決策」文化。有效的決策可以使得公司避免掉入錯誤的決定,或是在錯誤的情況下能夠迅速的反應修正。但是要怎麼做到這件事情呢?作者提出了使用「可信度加權」的決策概念,也就是一個決策由一群人共同討論而得出結論,但是這一群人中並不是一個人一票,而是具有差異性的。如何決定誰的票具有更高的加權數?作者給了兩個建議:
1. 起碼有三次成功解決相關問題的人
2. 能夠合理的解釋問題因果關係的人
能夠符合上述兩個條件的人,給予較高的票數加權。由此可知,若是我們要成為公司倚重的對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功績以及具備有良好的邏輯分析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兩件事。
#後記
這本書看完後我一直在想,真的有必要融入這麼多的原則在生活或是工作當中嗎?難道每一件事情我都要仔細地翻閱好我的原則手冊才繼續下一步嗎?把人生變得像一個機器,然後不斷的檢驗測試他真的是對的嗎?原本我想從這本書找到work life balance的答案,但是看完之後,我突然覺得work life balance像是一個假議題,我們其實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如果你希望生活與工作平衡,那就調整機器的參數讓各自的比例為50%,重點不在於是不是要平衡,而是在於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學會調整這部機器,因為沒有一個參數是可以代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學會動態的去調整他,我們為這部機器加入的原則,不過就是確保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