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書,最重要的是要看作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這是我在談創新知名講師—周碩倫老師的直播上聽到的一句話,直接一語道破閱讀的目的與思維,如果看完一本書,卻連作者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有哪些方法?不能夠完整且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出來的話,要不就是這本書不適合我,要不其實就是我沒讀通。當我決定要開始學習創新的思維時,我就開始上網找資源,看看這些教創新的老師都看什麼,至少,我能夠先去蕪存菁的找到學習的素材,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買回來,按照開頭的第一句話,看完書後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說不出來,再讀一遍,一遍不夠,再讀第二遍,我習慣在紙上畫圖書寫,紙上的筆記就像是我額外的記憶體,某些還沒想通的,先放在那,往後看看,有時候回過頭來,就清楚了。
最後我會找一些網路上的讀後感(影片或文字都可以),看看我的想法跟他們有何不同,這就好像跟同事在討論問題一樣,更能夠深層的瞭解這本書的涵義。
以前看快,現在重質。好書就是得一再回味,然後刺激思考。
這本書我認為要解決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一開始就走上正確的創新方向?
而解決的問題的方法在於:從「用途」去鑽研。
關鍵的思維:「用途」是因,而「創新」是果。
因此本書的第一章,就是在替讀者解釋,「用途」是什麼?該如何發掘「用途」?和發覺用途之後的「好處」為何?以這三個架構為出發點去閱讀時,就更能夠體會創新的思考流程以及實務操作是怎麼出現的。
「用途」是什麼?
作者認為,「用途」是某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想要獲得的進步。聽起來雖然拗口,不過換個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在什麼情況下,某人會僱用這個產品?」書中舉了一個奶昔銷售的案例,一大早來買奶昔的人,並不是喜歡喝奶昔,而是因為他們大多是需要長時段開車的人,在公路上又不容易找到店家停車買東西,若是買其他吃的東西像是甜甜圈、貝果這類的產品,要不是容易弄髒方向盤,就是不方便邊開邊食用,而奶昔因為濃稠的特性、可以用吸管可以吸很久、又有飽足感,自然就成為這些駕車者最青睞的產品,此時奶昔的用途是「具有飽足感又可以方便飲用」,競爭對手則是「甜甜圈、貝果」,而不僅僅是其他廠牌的奶昔。此時認清了用途與情境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創新的機會,我們可以考慮在奶昔中添加果粒,讓漫長無聊的旅途增加一些口感的驚喜,或是直接把奶昔機器拉到櫃檯前,改為自助販賣,讓駕駛更快速的購買奶昔,節省時間。有趣的是,到了下午,來採買奶昔的人又不一樣了,下午來買奶昔的情境,是爸爸帶著吵著要喝奶昔小孩來,此時奶昔的用途轉變成為了「慈父用來安撫孩子」,若是根據這樣的情景,競爭對手可能轉變為父親的「電玩時間、看球賽時間」,因此可以思考創新的點可能轉換成「做成小杯一點的奶昔,讓孩子可以快點喝完回家」或是「奶昔中添加一些營養成分,降低父親給孩子喝不健康食品的罪惡感」。這麼一來,也許在某個爸爸群組中,就會一呼百應的讓爸爸們把小孩帶去喝奶昔,然後在快樂地一起享受爸爸們的球賽時光。
該如何發掘「用途」?
用途是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份,我們只需要仔細的觀察生活體驗,就足以發現許多用途,但是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在不同的時間點或是不同的客戶體驗下,是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用途的,就像前面提及的奶昔案例一樣,明明是同一杯奶昔,上午和下午的用途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去觀察現象,分析當時的情境,然後思考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讓我們用airbnb來舉例,我們都知道,airbnb是出租自己家中用不到的房間,甚至更早期可能只是一張床墊,問題是,真的會有人想要陌生人來家裡住嗎?又或是真的有人會就這樣住進陌生人的家中嗎?事實證明,還挺多的。原來大家使用airbnb不是為了有地方可以過夜,而是為了去當地參與某件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的事情。Airbnb的共同創辦人切斯基是一名工業設計師,2007年在舊金山舉辦的設計大展時,他發現四周的旅館全部爆滿,一定還有許多只是想要來參展而不想支付高額住宿費用的窮學生存在著。因此他在自己的公寓中擺了三個充氣床墊,並打上廣告「三個充氣床墊和早餐供應」,第一晚就真的有三名旅客入住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創新顛覆了傳統旅館業要求舒適、安全的用途。他為無法支付昂貴租金卻又想參加設計展的窮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最好解決辦法。就像Lindkein的創辦人及airbnb的投資者霍夫曼說的那樣:「大家都說只有瘋子才會去租用陌生人的房間,但有時候,這種用途只是你還沒看見罷了」。
在發掘用途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分清楚用途與需求的差別。簡單來說,用途是具體、明確的,而需求大多是籠統的論述。就好像「我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這個是需求,幾乎很難以看出情境和分析,但是「我肚子餓了想要吃某個東西來填飽肚子」,這就可以仔細的來推敲什麼樣的情境會想要吃什麼?我們就能從中找尋任何創新的機會。
在書中提出的一些發掘用途的方法如下:
1.從生活中找尋
2.從尚未消費中尋找機會(眼界拓展到同類競爭以外)
3.消費者是否存在變通與勉強湊合的做法(提出產品,解決免強湊合的作法)
4.探究沒人想做的事情(思考為什麼人們不做這件事?)
5.不尋常的用途(例如:小蘇打粉最後都被用來清洗)
發覺用途之後的「好處」為何?
歸納此處,我們可以得知發掘用途後,將會有以下三大好處:
1.清楚看到真正的競爭對手
2.有了開發創新方案的起始點
3.可以找到「尚未消費」的潛在族群
為什麼我們能夠因為發掘用途,而使我們的創新機率大幅提升?原因在於,我們探究的是事情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從原因出發的創新,比起觀察結果的而產生的創新,具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總結:
根據用途理論這本書的前兩章,我整理出了下列的圖表,希望能盡可能的描繪書中想要傳達的意涵,我們從幾個簡單的案例可以得知,用途是多元且複雜的,但基本上我們可以歸納為三個方向,分別是功能面、情感面以及社會面,功能面是大家最熟知的,但後續兩者情感面以及社會面,雖然有時候隱晦不易發現,但其影響力往往大於功能面,舉個例子來說,巧克力可以填飽肚子、增加血糖,但是情人節的巧克力,應該就不是代表送給情人吃飽用的吧?
發掘到了用途之後,我們必須創造體驗過程,也就是把我們想到創新方案,融入顧客的購買體驗或是使用體驗當中,同一杯奶昔,在不同情境有著不同的用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使用體驗,我們就能根據同一項產品不同的用途,開發出不同的體驗過程,根據這些體驗過程我們可以建立出「用途規格」,這用途規格其實就是我們創新發想的藍圖,知道該做些什麼?為什麼要做?最後根據用途開發出來的產品或是服務,因為是以用途為核心,因此對外的競爭者具有強大的護城河,而對內的顧客則具有降低阻力、提高吸引力的作用。長期累積下來,便能成為該產品或是服務的代名詞,也就是綁架了某個關鍵字。一想到XXX,就想到你的產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