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課程,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不只是學到,而且能夠做到。一天的課程,足夠嗎?對於簡報或是表達能力而言,我想是絕對不足的。但是,如果就連一天課程下來,學生卻只是抄抄筆記,吃個便當,能夠回家自動自發再練習的,我想應該寥寥可數。很幸運的,我在葉老師的簡報一日工作坊中,完全擺脫了傳統課堂的填鴨學習。跟一般課程最大的差異,就是實際讓學員自己操作一次步驟,更可怕的是,超過300人的課堂上,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情,又能夠維持學員的吸收度,這就是一個葉老師在課程設計能力令人驚艷的地方了。話不多說,就請各位用10分鐘的時間,透過我的文字來一同加入「簡報一日工作坊」吧!坐好了嗎?我們出發囉!
1.開場15分鐘,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首先一開場,葉老師先用自嘲的口吻說了一句「教授只是出一張嘴」來融化一下現場與講者之間的距離感,接下來馬上進入一些媒體報導的畫面(當然受訪人都是葉老師)→榮獲世界教育創新大獎(這超猛!427個來自不同的國家隊伍,台灣獲得第1名)→獲得企業家的投資成立公司等等,到這裡大家已經驚嘆連連。沒想到後面在出來一張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的演講照片,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幽默的用自己的著作和總統的合照,讓現場的氣氛完全加溫起來,大家是笑的東倒西歪。完全已經進入了課程狀態,準備迎接接下來的學習階段。
2.課程開始,說明今天的內容,簡單建立共同遵守的規定
3.進入簡報核心課程
我很喜歡葉老師的大字流,今天的課程完全沒有一堆文字,也沒有任何的講義,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老師的重點提示和學員實際演練。雖然簡單,但卻學得更多。
課程開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我們釐清簡報的目的究竟為何?答案是「說服」,因此,根據說服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條列出下面三個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這個題目是由我來講?其實這個問題1我覺得和問題3可以是一起思考的部分。常見的盲點也許會是:
「因為我是專業的阿,所以我來講。」
「這題目是我的研究成果阿,所以我來講。」
當然,有專業有經驗本來就有資格來說這些事情,問題是:「說了,聽眾真的服了嗎?」
如果我們把問題3一起思考下去,應該會變成是:
「我想各位碰到的問題是XXX,而我過去也曾經面對過,我今天的分享是希望能夠幫個位解決XXX。」
當我們把我替換成他人的時候,從聽眾的角度出發,不是講我想講的事情,而是聽眾會在意的事情、他們感同身受的事情,這樣的簡報或演說,才會有說服力,如果在簡報中,真的想要展現一下自己的優異天賦,別急,偷偷藏在簡報中段,一開始先服侍好我們的聽眾,他們才會對我們推銷的產品買單。
問題2則可以利用一個方式先問問自己,今天的簡報結束後,我希望聽眾記得什麼?是記得我這個人?還是要記得我的產品?抑或是兩者皆記得?如果是希望記得我這個人,那我的簡報可能就會多著重在於對觀眾情感的控制,加入幽默的元素,如果是產品,那我會採用淺顯易懂的類比法,讓聽眾聽懂,明確知道這產品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幫聽眾賺錢等等。
解決這三個問題,簡報也大致完成一半了。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些上台簡報技巧的部分:
上台之觀眾互動篇:
- 舉手法—拋出簡單的問題,請聽眾舉手。EX : 今天有喝咖啡的請舉手?
- 問答法—現場Cue人回答問題,關鍵在於如果被Cue到的人沒有立刻回答要馬上在Cue下一個人
- 案例法(說故事)—利用自己的經驗來說故事,為什麼我們喜歡聽故事,因為我們從小都是聽故事長大的,從故事切入,提升聽眾的感性程度,降低聽眾的理性程度,進而使得說服力提升。
上台之姿勢篇(不良示範應避免):
- 探戈型—就是原地一直動來動去
- Santa型(三七步)—三七步應該不用我說明了
- 交叉抱胸—這個最慘,直接建立起與聽眾之前的高牆,一大致命傷
上台之眼神接觸篇:
- 要均勻—要均勻的掃視全場的觀眾
- 要兩秒—對看觀眾時至少要給他兩秒
- 要勇敢—要勇敢的看著他(其實觀眾比你更怕對上眼)
做為一個聽眾要注意的事情:
- 眼神不要飄移—專注的看著講者,這裡我聽過一個小秘訣,可以看著對方的鼻頭,對方會感覺好像看著他的眼睛,自己也不會覺得尷尬
- 千萬不要猛點頭—適度的點頭回應即可,一直猛點頭只會讓人覺得好像是在虛應了事
4.小組練習,實際體驗
課程開始前,是有一個課前作業,要我們每個人準備兩分鐘的短講,就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啦,整場300多人要各自找一位夥伴練習說出自己的短講,此時就會發現,在不斷的短講中,自己對於時間的掌握度越來越好,說話也越來越自然,肢體動作也會漸漸豐富起來,在這簡單的練習中,其實就是要讓我們體會,要講得好,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刻意練習。以我自己為例,差不多弟三第四次之後就很順暢,最後一次的短講練習,甚至還可以多出一些語氣的變化和更好的肢體動作。我覺得這段學習的關鍵在於因為一開始有先建構好了自己要講述的內容,因此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而進步。葉老師建議的次數是至少6次的練習,再完整的沒吃螺絲3次,上台就比較沒問題了。
5.重點回顧,理性收尾
這一段老師提出了打動聽眾的四個方法:
- 故事—先說故事,再說道理
- 問句標題—如果你每張投影片的標題,都會是聽眾想問的部分,那這就是一個很棒的簡報,至於怎麼做到這件事情?這就是一開始簡報前,就要去了解你的聽眾,嘗試著推敲他們要的是什麼?想知道什麼?
- 幽默—尤其是一開始的開場,此時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幽默的形象當然較容易被聽眾給接受,後續觀眾也會更願意給你反應,如果一開始就是嚴肅的開場,而又在簡報中想插入一些緩和情緒的笑話梗,大概沒有一個聽眾會放心的大笑,因此一個幽默開場的佈局非常重要。
- 類比—把想要講述的產品技術或是艱澀難懂的東西,用生活化的例子來類比,不但聽眾會更有興趣,也能夠讓聽眾聽得懂。類比的例子要是在加入一些荒謬的元素,就更加引人入勝了
而在最後一段,葉老師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能力,他說:
「哥教的不是簡報,而是__和__。」
空格中的答案是「同理心」與「換位思考」。這不只是在簡報中,甚至推廣至人生當中也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我想,這兩者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具備了同理心,自然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思考,人類是一種群居的生物,當我們每一個人開始為別人而設想,那麼合作即可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們很容易因為眼前的小利而忽略了遠大的目標,也容易爭一時的對錯而傷害了更重要的人。
後記:
下午的簡報實際演練,許多過去葉老師教過的學生回來擔任助教,從助教組的簡報示範,實在無法相信這是一個大學生做出來的成果,每一個助教的簡報邏輯、上台的台風,真的讓人自嘆弗如。而最後一階段中每一位上台的示範者,也都展現了不同的風格,我也非常享受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實在是太開心能夠加入這樣的一個社群學習。希望未來我們都還能有在見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