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講的就是學習和教學的態度,「默而識之」指的是我們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記在心裡,並且不斷累積知識。「學而不厭」指的是我們要有學無止境,保持求知慾的精神。上述這兩句話,講的是自我學習的態度。至於「誨人不倦」則是要有教學的熱情,從不會感到厭倦,講的就是教學的態度。
而福哥說:「一定存在一種教學法,比你現在使用的更好,只是你還沒找到而已。」這,是一種職人精神的教學的態度。
這次上課,我努力的觀察一開始開場的建立,也就是所謂的「學員信任感」這件事情,為什麼要特別觀察這不到5分鐘內的事情?因為當面對一群陌生的學員時,若是無法建立起信任感,後續所有的教學法都很難引起共鳴,即使教學的內容再好,教學的成效也會被大打折扣。利用舉手法、案例分享、影片法和強力開場自我介紹,都是很棒的破冰技術。
另外一則我想探討的是「教學的目標」是什麼這件事,一門課程絕對不是說老師想說的內容,而應該是根據學員的需求而設計的。如果對於教學內容是某項技巧或是技術,這點確實可以立即產生評估(例如:學員實作一遍,老師給與回饋指導)。但若是對於基礎知識或是範圍廣泛的課程內容呢?例如:電子學、工程數學、電路設計......等等。關於這點,我也曾思判過,若是學員本來就是來學習基礎知識,本來就會有一個固定的學習流程阿,學生不總是先學加法才學乘法,先學注音才學國字阿,這不會是學員需不需求的問題不是嗎?
我思考後認為,如果面對的是基礎知識的教學,那麼身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得要引發「學習的動機」,一旦學生被引發「學習的動機」之後,自然就會有需求的產生。關鍵在於這學習的動機,得要在當下立即出現。因此在教學的技術中,就會使用遊戲化的技巧來協助教學這件事情。
關於基礎知識的學習動機,我想強調一下「當下立即出現」的意義。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無法當下立即出現的學習動機:
學了這個可以了解電路的運作、學了這個可以分析電路雜訊、學了這個能夠知道矩陣的運算、學了這個可以知道泰勒展開式的應用領域......
注意到了嗎,以上這些都不會是一個引發學生想要學習的學習動機,因為完全無法立即看到成果。但如果換個方式,利用遊戲化的教學技巧,PBL(積分、獎勵、排行榜)的機制,把上述的項目設計成遊戲化的呈現方式,就可以大大製造出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排行榜的名次、來自於當下立即性的獎勵。而這樣的學習動機才能產生好的學習成果。從結果導向來說,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員知道以及做到,只要他離開這個課堂時,能夠把知識給帶走,那就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法。然而,根據我親身操作的經驗,使用大量的教學法,一定會造成教學者的負擔,甚至一些尚未熟練的教學法,也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身為一個教師也是得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從每一次的教學中獲得回饋並且修正,然後逐步完善。畢竟,每一幅好的畫作,不過是修改了很多次的爛畫作。你們說對吧?
使用教學技術中的教學法後,比起單純的教學法(藍色線段),學員學習意願的差異可參考下圖。在每一個教學法使用時將會再度刺激學習意願(綠色線段),一般而言,根據課程的時間長度不同,大致上可以安排15-20分鐘使用一個教學法,當然不同的教學法有其不同的適用時機,例如:舉手法可能適合於開場破冰、問答法適合小型互動、小組討論法適合案例探討......等等。
而各種不同的教學法,可以參考「教學的技術」一書,我在這邊利用一些圖型化的呈現,將幾種常見的教學法簡單的呈現出來,由下圖可以看出,小組討論和演練法,絕對是一個課程能否被學員大量吸收的重要關鍵,如何讓老師說的越少,學生學的越多的秘訣也在於此。小組討論和演練法的重要精神我認為在於將學習的責任交給學員本身負責,當學員發現討論或是演練的成果跟自己有強烈的關聯性時,往往都會打開所有的學習感官,進入心流的狀態,此時的學習吸收力正是最佳時機,因此能夠多利用這種教學法的課堂,相信一定會是一個很棒的教學相長的環境。
打了落落長的一堆文字,其實不過就是自己上完課的AAR,也希望能夠藉此勉勵自己不斷的挑戰和學習,當然最重要的也是要感謝有一群同樣有教學熱忱的老師們,一起在這個課堂上互相切磋觀摩,最後小小炫耀一下,在教學技術四班中我們拿下第一名的小組成績唷,果然是好棒棒的一群神隊友們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