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smart」第一次聽到,是四五年前,從一位直屬主管的口中說出的。當時的我似懂非懂,能夠體會的定義大概是「有效率的工作」或是「做有價值的事情」。而今,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work smart,我的體會則是「工作與生活的協調運作」。
先來談談本書吧,書中利用5000位工作者的資料分析與研究,歸納出了七種心智(對我而言,可以解釋為面對工作的七種想法與態度),來幫助讀者擁有工作高績效,達到頂尖的1%。而這七種心智中,我特別對於「學習迴圈」這種心智有深刻的體會。有讀過「刻意練習」一書的朋友們應該都會注意到,作者其實有說明針對某部分的工作或領域來說,刻意練習的確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然而,對於一些沒有成熟訓練方法或是無法立即得到回饋的工作內容,刻意練習效用會大打折扣。舉例來說:
●可以刻意練習的例子:
當我想要刻意練習投三分球時,我投出後只有進與不進兩者情況(結果立即回饋),我可以根據不進球的姿勢進行修改,並立即再度得知結果,針對弱處進行刻意練習,進球與不進球的資料可以透過統計分析而有客觀結果。
●不能刻意練習的例子:
研發工作。研發的成果可能耗時,評定結果好壞也許是一年一次的績效考評,研發的過程中,很難去界定今天的成果是否有比昨天更好,今天累積的知識是否有比昨天更多。就算詢問導師或是主管,也有可能因為個人情感,而不具有客觀的結果。
在本書中就提到了如何彌補無法刻意練習的方法,就是透過「學習迴圈」來幫助自己一步步的進步,如果剛好有朋友也是需要研發的工作內容,「學習迴圈」中介紹的「微行為」是一個我覺得非常好用來衡量自己是否進步的方法。
隨著時代的演進,過去傳統的工作型態也大大的改變,電腦提高了單位人力的生產力,而通訊則打破了地域環境的限制,僅僅依靠「努力」,很容易誤入了工作狂的陷阱中,而失去的工作應該帶來的價值與使命感。本書用統計數據與實際案例幫助讀者用更高的層次來觀察自己的現況,絕對足以列入人生必讀清單。
後記:我習慣一開始都不看推薦序,閱讀完後回過頭翻閱時,才發現這本書的推薦序出現了一位熟悉的名字,看完這位長輩精采的人生閱歷後,可以說是這本書的讀後彩蛋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