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樊登,是在中國擁有會員數3300萬人的「樊登讀書」創始人,他利用說的方式,給會員們介紹一本書籍,提取書中的精華,讓聽眾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一本書,本書就是介紹作者是如何快速地讀懂一本書,又是如何把書本再轉化成精華,把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朋友,甚至有興趣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可以參考一下樊登他是如何把知識變成能力,能力變成新台幣,他究竟是怎麼選書、又是怎麼讀書的?
我把整本書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讀書前、中、後,對應的關係如下表:
讀書前 |
|
讀書中 |
|
讀書後 |
|
怎麼選書?
首先,讀書前最重要的就是選擇書籍了,讀一本書一般而言可能得花上四個小時以上,如果讀到一本不適合的書籍,不但浪費時間也浪費了金錢,樊登給了一個口訣來幫助大家記憶:Tools、Ideas、Practicability、Scientificity。分別取第一個字母也就是tips的意思,也就是說,選書的標準在於書本介紹的內容是提供我們一種工具,用來解決問題,或是一個新的想法,是過去沒有的,抑或是實際可行的方案,能改變某個事件或行為,最後是科學性,能提出眾多的數據佐證,書中提出的方法對大眾普遍有效,或者是照著執行可以獲得同樣的成果。而這四個條件當中,又以科學性為最重要,前述提到了經過驗證的科學性書籍,是對大眾有效的,這表示如果我希望達成某個書中預期的成果,只要照著書中的方法,是有可能做到的,這樣一來,這本書對於我的價值就非常高了,然而科學性的書籍也不見得一定都是正確的,畢竟科學是不斷的被推翻,從過去的地圓說到地動說,就是一個很的例子說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讀書前該具備的知識有哪些?
在讀一本書之前,我們最好能夠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而且是廣泛的基礎知識,雖然作者列出了經濟、心理、國學、管理學、邏輯學、哲學甚至是人生經驗這七大塊,但是我們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基礎知識不足,難道就讀不了書了嗎?我們自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吸收這麼廣泛的知識,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長時間的累積,我們也不需要成為各學科的專家,只須要有基本的素養就足夠了,慢慢的累積不同面向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未來讀書時看到更多面向的觀點,也更能夠讀出與一般人不同的體悟。除了多具備不同面向的基礎知識外,我們也要了解知識反芻的道理,也就是說閱讀完一本書,我們必須透過一些工作把書中作者傳達的資訊,透過大腦的思考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例如使用心智圖來整理書中的邏輯和內容、透過說給別人聽檢視自己是否有把書本給內化了,或是寫成讀書心得,透過寫的過程讓自己重新組織與整理書中的資訊,都是知識反芻的方法。
如何拆解書本的內容?
到了真正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當把整本書看完後,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下列三個問題,透過回答這三個問題,來檢視自己是否真正有了解這本書要傳達的內容,如果回答不出來,就翻到相關的章節再閱讀一番,對我而言,這樣的方式特別有用,也更容易抓出核心,快速的增強自己對於這本書的了解,三個問題如下:
- 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 本書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 對於我的幫助是什麼?
書本的排序必定給按照章節作有邏輯的敘述,然而我們在接收知識的時候,可以轉化成為有架構的內容,一來也幫助我們記憶,二來更容易提取出來解釋給其他人聽。舉個例子來說,前一本我所閱讀的「生時間」,套入這三個問題分別就是:
- 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何現代人總覺得有忙不完的事物?
- 本書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找出讓你分心的事物,提出聚焦的工具和手段
- 對於我的幫助是什麼?→學會限制3C產品的使用,降低手機的使用率,進而增加我可應用的時間
從第4點開始,是當我們閱讀之後,想要把知識傳遞給其他人的時候要注意的部分,能夠把知識從書本轉化給其他人,又能夠讓人覺得我們講的好或是寫的好,就證明了確實有把書本的內容給吸收了,而且還吸收得很好,因此第4跟第5點我認為是讓自己的閱讀能力更上層樓最有效的辦法,也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著看看,把心得寫出來或是拍成影片,不見得為了別人,更多是為了自己。
如何轉化書本的知識?
轉化書本的知識可以看作是一個「再創作」的概念,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我們是想要把書本的知識給吸收,所以我們必須忠於書本的知識內容,再創作的過程並不是把書本用自己的觀點給改造一遍,而是把一些不容易快速了解的文字,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讓自己容易吸收也讓其他人容易了解,我們一開始可以利用從上而下的角度,或是大局觀來看這本書,怎麼做到這件事情呢?我們可以從書本的章節出來,先把本書的架構給理出來,知道一開始是從哪裡開始,中間又要到哪裡去,最後終點是什麼,先有了大概的框架,接下來在細分進入每個框架中,有了大局觀,我們在做知識轉化的過程就很容易知道現在在哪裡,接下來又要往哪裡去,不管是講述給別人聽,或是在記錄自己的文字心得時,都會更有邏輯。轉化知識的過程,必須要確保通俗的文字或是語言,畢竟如果聽我們轉化的內容跟書本一樣艱澀,那看書就好了,又何必聽我們轉述呢?
最後,如果我們是說給別人聽或是寫給別人看,我們必須先引起別人的興趣,怎麼引起別人的興趣呢?就是要建構一個「入口」給他,入口必須要明確,就像是上面有一個箭頭指著的感覺,往這裡走就對了,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告訴別人這本書就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或是這本書讀完了就會有什麼好處,簡單來說,要不就是利誘,不然就是更加利誘。正在為這個問題苦惱的聽眾,自然就會朝你的入口走來。
如何傳遞書本的知識?
當我們已經很熟練把知識給轉化後,變成通俗的語言,又該如何傳遞給其他人呢?透過拍影片好還是寫部落格好呢?其實都好,重點在於開始做。拍影片可能要有很強的語文組織能力,要能夠說的生動讓人不覺得無趣,寫文章文字要能夠吸睛、編排要有組織,讓人容易閱讀,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及的。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獲得回饋,然後改進,第一次一定很糟糕,但我們會知道哪裡糟糕,哪裡不好,就針對那裡去改善,所以說,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我們願意開始做就行了。倒是比較實務的問題可能會是:
如果聽眾或是學員比我還要厲害該怎麼辦?
例如坐在台下的學員都是企業的老闆或是年紀比我們更大的長輩,我們該如何建立信心?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書中提及的兩個方法:
- 站在聽眾的角度來思考
- 每個人都有知識的盲點
第一點,底下的學員都知道今天的講者是誰了,為什麼他們還願意做在那裡聽我們說?他們想知道的會是什麼?是我做這件事情的經驗談?還是我碰到了什麼問題?從聽眾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一昧的說自己想說的事情。
第二點,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都有其專門之處,越是經驗豐富的人,其實都知道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他們會願意坐在台下聽講,就是想從中找尋自己的盲點,我們只要忠實傳達內容,誠懇的請求意見回饋,會越來越好的。
本書提供了一個從選擇書籍到如何讀書,最後成為一個知識傳遞者的步驟,也許我們不見得想做最後一個步驟(雖然這麼做對於自己的好處更多),但光是前兩步驟就可以幫助我們省去許多選擇和閱讀書籍的時間,如果你想讀一本書來幫助我們讀更多的書,那我會向你推薦這本好書。
留言列表